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致力于以金融活水惠及更多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北交所首批上市企业中,不乏中国银行普惠金融支持的“专精特新”企业身影。
与中国债券市场不断迈向高水平开放相呼应,境外机构对人民币债券的配置兴趣持续处于高位。中央结算公司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境外机构托管在该公司的债券面额达35167亿元,较9月末增加226亿元,在创出该项托管数据最高纪录的同时,也将数据连续增加的时间刷新至35个月。
刚刚过去的“双11”电商促销活动期间,建行联合京东为北京、上海、深圳、大连、西安、成都等10余个城市的消费者发放了一批数字人民币红包,支持数字人民币的新用户在“双11”期间尝鲜数字人民币支付。
中国人民银行近期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备受各方关注。有观点认为,碳减排支持工具利率为1.75%,低于同期限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因此是“变相降息”。此前市场预期,碳减排支持工具操作总量可能会达到万亿元规模,相当于一次全面降准释放的资金总量,因此也有人说这是“变相降准”。应该说,这是对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误读。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0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7.7万亿元,当月增加3481亿元,较9月多增1013亿元。对此,市场上出现了“放松调控”甚至“宽信用”的猜测。
市场期许已久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正式出炉。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称,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人民银行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银行内控管理不足问题正受到监管密切关注。今年以来,监管机构开出的罚单很大一部分都与银行内控不到位有关。一些罚单显示,违规内容涉及关联交易、个人消费贷款、股权管理、委外贷款、信贷资金被挪用、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等多项内容。
美联储缩减购债规模(Taper)终于靴子落地。美联储近日宣布,将从11月逐月减少150亿美元资产购买规模。按照这样的速度,到明年6月份将完全结束购债计划。
经济增速变化是我国宏观杠杆率变化的主因。2020年,我国经济受疫情影响,GDP增速远低于潜在增速是推升宏观杠杆率的主因。无论从横向国际形势还是纵向时间维度来看,2020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规模并不算最高。下一步,需要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依靠经济持续增长合理调控宏观杠杆率。
10月份,“经济日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运行指数”为44.4,较前月下降0.1个点。自2020年10月份以来,小微企业运行指数稳中有升,近几个月虽然略有波动,但没有改变总体复苏态势:市场指数、绩效指数呈现不断复苏趋势,信心指数、采购指数、扩张指数和风险指数在一定水平上波动,融资指数和成本指数则持续在景气线之上,反映了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持续好转,综合成本持续下降。
中国国债正式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WGBI)。这是继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BBGA)、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多元化指数(GBI-EM)之后,第三个纳入中国债券的国际债券指数。至此,中国债券已被三大国际债券指数悉数纳入。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3日宣布将从本月晚些时候起开始缩减资产购买规模。这表明,美联储将开始逐步退出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启动的量化宽松政策。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央行,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势必将对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资产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其外溢效应不可忽视。